“中国花卉看云南”。作为我国花卉产业的龙头老大——“云花”漂亮转身

日期:2011-02-28    作者:

分享:
【字号:  
    “近年来,尽管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冰冻灾害、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等重重考验,云南花卉产业一直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花卉产业总产值达到232亿元,同比增长15.42%,促进花农增收60亿元。”云南省花卉产业办公室(以下称云南省花产办)推广中心陆继亮介绍,这一亮丽成绩单的背后,产业转型升级当属头功。

    种植走向组织化集约化

    “这几年全村没有一个人外出打工,在外面打工还不如在家里种花挣钱”。晋宁县昆阳镇独房子村农民张福说,5年前,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大都在昆明等大中城市打工。“那时候村民们也种花,但由于没有好的品种和技术,到了市场上,花已经殃(当地方言,蔫)了,根本卖不上好价钱。”

    后来,一些拥有资金、技术及销售渠道的民营企业开始组织花农种花,参与的花农挖到了“第一桶金”。在云南省花产办的指导下,花农们又探寻一种新的种植模式,花农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如今,独房子村所有花农都加入到了晓茹花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有坤介绍,合作社通过对市场需求的预测,让花农种植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云南省花产办及有关部门经常来合作社对花农进行培训,从种植到分级包装技术,分别给以讲解和指导,合作社还不时组织花农进行业务交流,不断提高花卉品质。

    “云南已初步形成了以花农为主体,花企为主导,花农经济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花卉种植模式”,陆继亮介绍,仅2010年,云南成立的花农合作组织就有532家,同比增长33%,从业人员达81万人。

    花农经济合作组织提升了花卉种植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也大大提升了花农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花农同比增长20%。张福家的收入也大幅增长,去年他花8万元买了一辆轿车,“现在我经常开着轿车去种花”。

    物流更畅通,销售更省心

    “0211高/低/均/量:卡罗拉1.9/1.47/1.75/1580……”每当杨有坤有鲜花往昆明斗南花卉拍卖市场送时,他总会翻看花市行情短信。这条短信的意思是:2月11日,卡罗拉(玫瑰花的一种)的拍卖价格最高是1.9元,最低价是1.47元,平均价格是1.75元。

    “现在,我们只要把鲜花包装好,收购公司的车就会来拉。”2月12日上午,张福和同村的花农们正在合作社采后处理中心忙着进包装。根据鲜花的枝条及花朵大小,花农们将鲜花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按照相应的规格进行包装。“以前,在拍卖市场上,花农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花也卖不上价。花卉销售企业的出现对提升鲜花价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花卉看云南,云南花卉看斗南”。昆明市呈贡县斗南花卉市场,是我国最大的鲜切花卉交易市场。独房子村花农们的鲜花在斗南市场成交后,通过航空、铁路、公路运输网,送往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外运不畅一直是制约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瓶颈。2010年,这种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昆明斗南花卉有限公司在昆明空港经济开发区选址建设花卉及农产品物流园区,形成了斗南花卉产业园区总部经济与物流市场的互动。同时,公司与国内外产地花卉企业和销地花卉企业联合,实现双方物流链条的高效衔接,形成了覆盖全国并逐步延伸出国门的花卉物流服务体系。畅通的物流直接促进了销售增长,2010年,云南花卉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同比增长25%。

    种苗自主研发加速

    陆继亮介绍,过去,许多花卉品种都是从国外进口,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成本很高。如今,云南充分整合科研单位和企业技术、市场等优势,采取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科研与市场互动的模式开展新品种研发,研发规模和数量快速增加。“民营企业研发的花卉新品种占到了研发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种苗研发的一支主力军,比从国外引进成本降低了近一半。”截至2010年底,云南省成功选育的花卉新品种已达145个,其中54个获得了植物新品种权证书(3个获得国际授权),占全国选育新品种数的80%以上。

    为让更多的花农种植花卉新品种,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昆明杨月季公司等育种单位,采用“零专利费”、“三方合作”等方式推广新品种, 2010年云花新品种推广面积超过4000亩,“冰清”、“金玉”等鲜切花新品种已批量出口,其售价较市场平均价高出30%以上,花农每亩增收4000—5000元。


    云南省花卉新品种研发及保护工作的推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日本、法国、荷兰等国际育种商与国内花卉企事业单位开展新品种引进、试种等互利合作,云南省也争取到了种植国际流行花卉品种的优先权。